葡萄酒在中国为什么叫好不叫座 (文化篇)

作者:

德美说酒__一个中国酿酒师眼中的葡萄酒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葡萄酒产品及其文化在中国获得广泛传播,葡萄酒成为中国居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毋庸置疑,在各种媒介中被传播的酒类产品中,葡萄酒占据了最大的比例,这与葡萄酒在酒类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远不相称,形成了葡萄酒叫好不叫座的现象。

换言之,“葡萄酒”作为一个名词和产品被广为谈论的热闹背后,长久以来销售量却未有显著提升,说明葡萄酒行业肯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Image: Chinese consumers at 2014 Decanter Shanghai Fine Wine Encounter

从历史和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来看,中国可以不需要葡萄酒

葡萄酒在中国产生之初就带有“贵重”的符号,与葡萄酒在欧洲的大众饮品形象不同。

虽然中国酿造葡萄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100多年前,但是,本土葡萄酒的生产与消费在这两千年多中并未得到充分发展。一方面是因为酿酒葡萄的种植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在中国,酿酒葡萄的种植只局限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部地区。因为酿酒葡萄栽培困难,由此产生的酿酒成本较大,葡萄酒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贵重的消费品*。此外,这些葡萄种植的地区往往不是经济文化中心,而葡萄酒不耐储运的特性导致了难以由产地流通至消费地,因而制约了葡萄酒的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在具有浓重农耕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米酒”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中国东部西部,还是大江南北,都可以就地取材酿造米酒,用来丰富生活,这样的传统流传至今。

中国本土葡萄酒生产的历史通常从1892年张裕葡萄酒公司的创建开始记起;而葡萄酒成为规模发展的产业,只能从1980年中法合营天津王朝葡萄酿酒公司的创建算起。中国本土葡萄酒对本地居民的影响力之小显而易见。

从历史与饮食文化渊源来讲,葡萄酒不是中国社会的必需品。现今中国居民主要消费的酒精饮料中,葡萄酒所占的地位——无论消费量还是消费金额——都是最小的(见下图)。

Image: Alcoholic beverage consumption in China © LI Demei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葡萄酒在确保中国粮食供应安全的方面,能够起到独特的作用。

二十世纪末期以来,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与经济的发展,居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消费的粮食越来越多,除了增加粮食供应以外,减少消耗粮食生产非直接食用的产品,也是在粮食生产不足时解决粮食供应安全的有效途径。

与白酒、啤酒、黄酒相比,葡萄酒不直接消耗谷类,而且其生产原料——葡萄的种植,往往利用的是传统农业不能利用的荒滩、戈壁,不与粮食作物抢占耕地。因此,从国家居民粮食供应安全的角度,葡萄酒也是需要鼓励发展与消费的,从而降低由于酒类产品的消费而增加粮食供应的压力。

因此长远地看,葡萄酒在中国的生产与消费,都应当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与此同时,茶叶饮品在中国的广泛消费,也使得中国居民已经具备了欣赏葡萄酒色、香、味等多变风味特点的能力。

葡萄酒是一种农产品,种植原料与酿酒的过程,都明显地受到地域条件的影响,葡萄酒产品也会因此而表现出相应的地域特色。葡萄酒的这一特性,完全可以被中国居民理解并接受:能够区分并喜爱哈密瓜、莱阳梨等各种独具特色的土特农产品的中国居民,还会不理解波尔多与勃艮第出产的葡萄美酒吗?

*作者注:

《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记载,汉使张骞出使西域,见到当地人种植葡萄酿酒,提到富有的人收藏葡萄酒。之后东汉以至盛唐以来,葡萄酒也一直为达官贵人享用的奢侈品。如东汉时,据《太平御览卷》972引《续汉书》记载:扶风孟佗以葡萄酒一斗遗张让,即以为凉州剌史。以至于苏轼对这件事感慨地写到:“将军百战竟不侯,伯良一斛得凉州。”唐朝是我国葡萄酒酿造史上很辉煌的时期,葡萄酒的酿造已经从宫廷走向民间。酒仙李白在《对酒》(《全唐诗•李白卷二十四》)中写道:“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记载了葡萄酒可以像金叵罗一样贵重,可以作为少女出嫁的陪嫁品。

编译: 吴嘉溦 / Sylvia Wu

DecanterChina.com刊登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于Future plc。未经Decanter书面授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或方法对该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复制、转载及传播。

DecanterChina.com官方媒体合作伙伴(查看“关于我们”)在与Decanter签订媒体合作协议后可对一部分内容进行转载。联系china@decanter.com咨询如何成为DecanterChina.com官方媒体合作伙伴。

评论

Your_name: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