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故事:伦敦大火和那些幸存的葡萄酒

作者:

150年以前,一场大火摧毁了大半个伦敦。火舌汹汹,势不可挡,就连富人也难逃流离失所的命运。危急时刻,有什么比逃命更重要的呢?塞缪尔·皮普斯的日记,揭示了其中的答案……

大火侵噬着伦敦城,迫使居民流离失所 © Getty Images
大火侵噬着伦敦城,迫使居民流离失所 © Getty Images

1666年,9月2日,伦敦。

一家面包房的老板结束了每日的工作,归家心切的他忘记熄灭炉中的火焰,便匆忙离开店铺。

当晚,炉子里残存的火星溅到了旁边的干草堆上,火苗越烧越旺,引燃了周围的物品。不一会儿,乱窜的火舌便从面包房里蔓延出来,被风一吹,开始贪婪地吞噬周边的一切。

秋初的伦敦,干燥炎热。大街上又遍布着木质房屋,甚至还有不少的茅草屋。当时的伦敦甚至都没有消防员,更别提什么救火系统了……结局就是,伦敦人经历了一场灭顶之灾。

这场大火从9月2日烧到了9月5日。4天的时间里,大半个伦敦城都在烈焰中化为乌有。13200幢民房,87间教堂,44家公司全部付之一炬。436亩的土地被烧的寸草不生。往日的繁华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黑黢黢的废墟,10万伦敦人被迫流离失所……

描绘1666年秋天伦敦大火的纪念油画 ©佚名艺术家/伦敦消防队/Flickr
描绘1666年秋天伦敦大火的纪念油画 ©佚名艺术家/伦敦消防队/Flickr

然而,有趣的是,一些伦敦富人似乎格外“心大”。他们在逃离这片火海前,甚至还临危不乱,想方设法地去保住自己珍藏的美酒。

说起这个趣闻,不得不提一位英国历史名人——塞缪尔·皮普斯(Samuel Pepys)。他是英国保守党政治家,历任海军部首席秘书、下议院议员和皇家学会主席,但他最为后人所熟知的身份却是“日记作家”。

塞缪尔于1660年到1669年期间记录下了大量生动详实的日记,内容包括了许多社会现实和重大历史事件(如伦敦大瘟疫、第二次英荷战争、伦敦大火等)。这些文字于19世纪发表后,被视作是英国复辟时期社会历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和绝佳素材。

塞缪尔·皮普斯(1633-1703)©Baidu
塞缪尔·皮普斯(1633-1703)©Baidu

在塞缪尔的日记中,他记录了自己和海军同事巴顿(Batten)保护美酒的“英勇事迹”。

“巴顿想出了个好点子,这家伙竟然在自家后院挖了个深坑,然后把珍藏的好酒都放进了坑里,”塞缪尔写到。

“晚上,我和他又挖了另一个大坑,我把自己的帕玛森奶酪(Parmesan)、好酒还有其他带不走的宝贝都放到了坑里。”

虽说有点搞笑,但是“深坑计划”奏效了。

塞缪尔在之后的日记中写到:“9月14号,我挖开了那个坑,感谢老天爷,那些酒都完好无损地待在那里,我把它们又重新放回了酒窖。”

秋季的伦敦炎热干燥,助长了熊熊的火势 © Getty Images
秋季的伦敦炎热干燥,助长了熊熊的火势 © Getty Images

“这期间我最担心的事儿其实不是大火,而是那些帮我搬酒的工人,要是让他们看到酒窖里的钱箱子可就麻烦了……”

塞缪尔并没有在日记中提到他收藏了哪些美酒,但他曾在1663年4月10号的日记里写过:“我试了一款Ho Bryan的葡萄酒,天呐,我从没喝过这么好喝的酒,我恨不得把杯子舔得干干净净!”

历史学家称,“Ho Bryan”其实代表的就是“Haut-Brion”。所以,后人坚信塞缪尔是“侯伯王酒庄(Haut-Brion)”的死忠粉。

还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当时伦敦的富人圈正掀起一阵“波尔多热”,有钱有身份的人士,大多在自己的酒窖中囤积了不少珍酿。他们中一定有不少像塞缪尔一样,不忍见到自己的珍藏被大火无情吞噬,所以哪怕生死攸关的时刻,也要将自己的爱酒从“刀山火海”中解救出来。

真可谓是用生命谱写的一曲“爱酒赞歌”……

(原新闻作者:Chris Mercer,资料来源:伦敦博物馆,《镜报》)

编译: 孔祥鑫 / Leo

DecanterChina.com刊登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于Future plc。未经Decanter书面授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或方法对该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复制、转载及传播。

DecanterChina.com官方媒体合作伙伴(查看“关于我们”)在与Decanter签订媒体合作协议后可对一部分内容进行转载。联系china@decanter.com咨询如何成为DecanterChina.com官方媒体合作伙伴。

评论

Your_name:
提交评论